何謂偏見?對投資者有何影響?

行為科學指出,在作出決策時,人們往往並非如想像般理性。

我們的行為受到多種認知偏見和情緒偏見的影響,可能造成未如理想的結果,特別是在投資方面。

認知偏見

情緒偏見

in-page

認知偏見

認知偏見是當我們處理和詮釋資訊時出現的一種思維方式。這種思維就像經驗法則或心理捷徑,有助我們迅速地理解事物和作出決定。

克服認知偏見

掌握知識和資訊有助投資者發現自己的認知偏見,但要克服這些偏誤,最有效的方法是協助投資者培養新的習慣,從而改變其思維方式。

行為科學專家的見解

「人難免會犯錯。想作出更好的決定,就要對常犯的錯誤保持戒心。」

- 塞勒(Richard H. Thaler)

塞勒(Richard H. Thaler)

諾貝爾獎得主、美國芝加哥大學布思商學院
經濟及行為科學Charles R Walgreen傑出服務教授
個人簡歷

塞勒(Richard H. Thaler)

塞勒在2017年獲頒諾貝爾經濟學獎,以表揚他在行為經濟學方面的貢獻。塞勒的研究介乎心理學與經濟學之間,涵蓋行為經濟學、金融學及決策心理學的範疇。根據標準的經濟學假設:人皆理性而自利,塞勒則挑戰這個假設,探討經濟中的行為主體有時亦不乏人性的可能性。塞勒曾任決策研究中心總監、決策研究中心理事委員會成員,以及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行為經濟學項目的聯席總監(與Robert Shiller合作)。

運用推力

塞勒與Cass Sunstein合著的《推力:決定你的健康、財富與快樂 》(Nudge: Improving Decisions on Health, Wealth, and Happiness)剖析一些微小的提示(或稱推力)如何對我們的選擇和行為造成重大的影響。該書亦讓讀者認識其他重要的思想家及其理念,在推廣行為科學方面影響深遠。
返回 返回

認知偏見

01 框架效應

這是甚麼?

當人們根據資料呈現的方式,而非事實本身來作出決定時,便會產生框架效應。所使用的措辭、選項的排列方式、思考問題的方法等,都是形成框架效應的因素。重要的是,同樣的事實,但以正面或負面的方式呈現出來,可導致我們作出不同的決定。

對投資者有何影響?

人們面對的選擇,許多時都會以特定的方式呈現。值得注意的是,當投資者面對兩個以不同方式呈現的相同選項時,如果一個強調潛在回報,而另一個則強調潛在損失,他們多數會選擇暗示可獲得回報的選項,即使兩者的結果其實一樣。

02 現成偏誤

這是甚麼?

當人們根據想出某個結果的容易程度來估計其發生機率時,便會形成這種偏誤。與較難記起或理解的結論相比,那些較易想起或在近期回想過的結論,常常被視為較有機會發生。這種傾向往往會令投資者對當前市況作出過度反應,不論是利好或利淡的情況。

對投資者有何影響?

投資者選擇某項投資或資產類別時,可能只是根據近期見過或聽聞的資訊,而並非基於全面深入的分析。舉例說,投資者可能會純粹因為一隻股票經常在新聞出現,而過度高估其估值。

03心理賬戶

這是甚麼?

心理賬戶是指投資者會隨意把自己的資產分類為不同「組別」,例如根據資產的來源(工資、花紅或遺產等)或用途(儲蓄、消閒等), 並按照資金所屬組別而作出截然不同的決定。但其實金錢本身並無差異,投資者在作出理財決定時應謹記這個事實。

對投資者有何影響?

投資者可能將資金配置於特定的組別,而忽略這些組別之間的相關性,結果削弱投資組合的多元化程度。例如投資者可能會把資產分為較安全和較高風險的投資組合,以為這樣便可以避免投機炒賣引致的虧損影響整體投資組合。

04 錨定效應

這是甚麼?

錨定效應是指過度依賴最先獲得的資訊,這種偏誤可能會嚴重影響我們所作的決定。在首先得到的資訊「錨定」之後,我們的大腦就會先入為主。

對投資者有何影響?

投資者可能會在新的資訊出現時,仍過度堅持原先的估算。舉例來說,投資者原先估計某家公司明年的每股盈利為2美元,其後該公司在年內遇到困境,但由於投資者已經「錨定」原先的盈利估算,因此未有因應公司面對的挑戰而調整估算。

05 確認偏誤

這是甚麼?

人們都傾向尋找和注意能夠支持自己既有信念的證據,而忽略其他與其觀點不符或矛盾的資訊。這是因為人類會避免技術上所謂「認知失調」的情況,即是當新資訊與既有信念或觀點出現矛盾時帶來的不安感覺。

對投資者有何影響?

確認偏誤在投資領域屢見不鮮。投資者或會忽略某些資產的負面資訊,而它們可能是有助防止虧損的警號。另外,投資者亦可能會忽視與其觀點不同的資訊,因而錯失具吸引力的投資機會。

情緒偏見

顧名思義,情緒偏見源自情緒因素,例如衝動或直覺,會影響認知能力和決策。

克服情緒偏見

情緒偏見是由恐懼和慾望所造成,有別於透過心理「捷徑」繞過邏輯思考的認知偏見。

因此,在投資時主動控制情緒,能有助帶來較佳成果。

行為科學專家的見解

「在理解自己和別人的想法時,唯一區別在於我們知道自己是在猜測別人的想法。我們以為自己最了解本身的真正想法,最清楚自己的思想和行為的來龍去脈,但這似乎是一種錯覺。」

- 艾普利(Nicholas Epley)

艾普利(Nicholas Epley)

芝加哥大學布思商學院John Templeton Keller行為科學教授、Neubauer Family學院研究員、決策研究中心總監 個人簡歷

艾普利(Nicholas Epley)

艾普利從事社會認知、換位思考、直覺判斷的實驗研究。他的研究成果曾在20多份學術期刊發表,包括《性格與社會心理學期刊》(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心理科學》 (Psychological Science)和《心理學評論》(Psychological Review)。他的研究在《華爾街日報》和CNN新聞網等多家媒體均有報道,並獲得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資助。他在2011年榮獲美國心理學會頒發傑出科學獎,以表揚他的早期職業貢獻。他在2018年與另一位學者共同獲得實驗社會心理學協會頒發職業軌跡獎的殊榮。艾普利於1996年獲得聖奧拉夫學院(Saint Olaf College)的心理學和哲學學士學位。他在2001年畢業於康奈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並取得心理學博士學位。

洞察人心

別人的心意,是世上最複雜難懂的拼圖。艾普利的著作《為甚麼我們經常誤解人心?》(Mindwise: Why We Misunderstand What Others Think, Believe, Feel, and Want)就科學家所知,探討人們理解人心的能力,並提出許多人不自覺地常犯的錯誤。
返回 返回
 
 

情緒偏見

01 迴避虧損

這是甚麼?

一般人在蒙受虧損時感到的痛楚,通常較賺取同等利潤的喜悅深刻得多。研究發現,部份投資者的「獲利」要高於「虧損」一倍,才可平衡承擔風險的心理。

對投資者有何影響?

迴避虧損的心態會令投資者繼續持有虧蝕的資產,因為他們想極力避免損失成為事實時帶來的痛楚,結果導致損失加劇。同樣地,部份投資者亦傾向過早出售獲利的資產,錯過更高的潛在回報。

深入了解

迴避虧損的心態,反映人類在蒙受損失時感到的痛楚,比獲利時所感到的喜悅大一倍。

試想像:您獲邀參加一個擲毫遊戲,如果擲出「公」,您可以贏得100美元;如果擲出「字」,您便會輸掉100美元。您會參加嗎?如果您跟大多數人一樣,您應該會拒絕,因為損失與獲得100美元的機會均等。根據行為經濟學家Daniel Kahneman和Amos Tversky的分析,贏出這個遊戲的獎金要有200美元才能吸引人們參加,即是獲利要比虧損大一倍。1

虧損的痛楚較獲利的喜悅大一倍

     

1 Kahneman, D. & Tversky, A. (1971). “Belief in the Law of Small Number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76 (2): 105-110.

返回

02 維持現狀

這是甚麼?

維持現狀偏誤是一種情緒偏見,即是當人們在面對新環境時不作任何反應,不願作出適當的調適。維持現狀通常令人感到較安心。這種偏誤或會妨礙投資者尋找機會,作出有利的轉變。

對投資者有何影響?

不願接受轉變或適應新資訊的投資者,可能會導致其投資組合與實際情況脫節,而隨著市況變化,舊有的投資可能變得不合時宜。舉例來說,人們通常不願意改變退休投資組合的配置,而無視於個人投資年期和市場週期的變化。

03 稟賦效應

這是甚麼?

稟賦效應令投資者純粹基於已經擁有某些持倉,而為之賦予不成比例的價值。如果沒有稟賦效應,人們願意支付的買價應該與他們樂意接受的賣價相同,但這種情況甚為罕見。

對投資者有何影響?

投資者可能會繼續持有虧損或不適當的資產,因為他們賦予這些資產不成比例的價值,而不願將之出售。這種偏執亦可能令投資者錯失其他良機。

04 厭惡後悔

這是甚麼?

投資者希望迴避投資決策失誤帶來的後悔感覺,不論是所持股票價格下跌造成虧損,或是某隻並無持有的股票上升令他們錯過獲利機會。這種偏誤有時會引發羊群效應:為免錯失良機而感到後悔,投資者可能會在估值已經過高而且波動的時候入市,促使泡沫形成。

對投資者有何影響?

試圖避免錯誤決策帶來的後悔感覺,或會導致投資者過長時間持有某些投資。另外,厭惡後悔亦會令投資者過於保守,特別是當他們曾經因為投資風險資產而蒙受虧損,想避免重蹈覆轍的時候。這種偏見可能會導致投資表現長期欠佳,或無法實現個人財務目標。

05 過度自信

這是甚麼?

這種偏誤是指人們過度高估自己的能力,對個人智慧或掌握的資訊自視過高。過度自信的人士可能誤以為資訊數量等同資訊質素,由於擁有大量資訊而充滿信心,儘管這些資訊的質素欠佳。

對投資者有何影響?

過度自信的投資者通常會低估資風險或高估投資的預期回報。此外,他們亦傾向過度交易,迅速沽出表現未如預期的資產,反而買入他們過度看好的其他投資。

了解更多

在一項向300名基金經理進行的研究中1, James Montier發現大部份基金經理會高估或誇大個人取得佳績的能力,而這種傾向在各行各業都甚為普遍。

這項名為「行為不佳」(Behaving Badly)的研究,印證了投資者容易陷入自信錯覺。

74%基金經理自認工作表現優於平均

26%基金經理自認表現屬平均水平

接近100%基金經理認為自己的表現屬於平均或以上水平,但其實一個樣本之中只有50%能夠優於平均

1 Montier, James. (2006). "Behaving Badly."

返回

投資於行為科學

頂尖學府與投資專家的創新合作夥伴計劃

Chicago Booth PIMCO labs logo

透過與芝加哥大學布思商學院決策研究中心的創新合作,品浩致力支持全面多元的嚴謹學術研究,為更深入了解人類行為和決策作出貢獻,協助商界和社會領袖作出更明智的抉擇。

品浩行為科學研究